辱華事汽車借款件激發美華人政治覺醒擺脫歧視仍長路漫漫
  
  當地時間11月9日上午,上千名來自南加州各界華僑華人代表在位於洛杉磯的美國abc電視臺總部外示整合負債威抗議,要求abc電視臺就其節目中“殺光中國人”的侮辱性言論公開道歉。中新社發 毛建軍 攝
  視褐藻醣膠頻:美“殺光中國人”節目被迫刪除來源:深圳高清
  中新網11月29日電 題:辱華事件代償激發美華人政治覺醒 擺脫歧視仍長路漫漫
  作者 南若然
  2013年10月,美國廣播公司(ABC)主持室內裝潢人吉米•基梅爾主持一檔深夜脫口秀節目時,對有孩子說“殺光中國人”的言論表示調侃式的贊同,引發全美史上最大規模的華人抗議示威。在強大的壓力下,主持人和美國廣播公司都做出公開道歉。
  然而,ABC辱華事件發酵逾月,美國主流社會和主流媒體卻選擇集體失聲。ABC及涉事主持人雖道歉,但被華人視為缺乏誠意,部分華人將發起新一輪抗爭行動,此事能否帶來華人參政維權意識的整體增強,多元化背景下的美國如何消除歧視、實現多種族的平等相處,再次成為新的關註點。
  “殺光中國人”言論引發美華人最大規模抗議
  10月16日,美國廣播公司(ABC)深夜脫口秀節目“吉米•基梅爾秀”(Jimmy Kimmel Live)請來四個小朋友召開“兒童圓桌會議”(The children round table conference),當問到美國欠中國的1.3萬億美元該怎麼還時,一名小男孩語出驚人:“我們繞到地球那一邊去,把中國人都幹掉,這樣我們就不用還債了。”主持人吉米•基梅爾調侃稱“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
  事件發生後,超過1.5萬人在白宮網站上發起請願要求刪除這一助長種族仇恨的節目。10月24日,這一期節目已在ABC官網上悄然下線。
  隨後美國廣播公司高管就脫口秀節目“殺光中國人”言論發佈了口頭和書面致歉,但部分人士認為,ABC的道歉不夠公開,顯示其誠意不足,華人難以接受。
  10月28日,上百名華裔民眾在ABC電視臺大樓前抗議游行,要求ABC正式道歉,並解雇主持人基梅爾。基梅爾當天在節目中道歉。南加州地區許多民眾也在“吉米•基梅爾秀”演播廳前抗議。在民眾的壓力下,基梅爾走出演播廳,向現場抗議民眾雙手合十鞠躬道歉。
  11月9日,全美27個城市華僑華人游行示威,再次抗議基梅爾辱華言論。要求ABC高層舉行新聞發佈會正式對華人道歉,並對基梅爾給予懲罰。ABC被迫再度道歉,承諾永久取消相關節目、清除相關內容,並杜絕類似事件發生。
  ABC辱華事件激發華人新移民新一輪政治覺醒
  美國華裔移民在抗議ABC辱華的活動中,迎來一輪新的政治覺醒洗禮,併成為組織、參與活動的主要人群。從排華法案到陳果仁、李文和,每一次的悲劇都促動著一代的華人政治覺醒並催生一批華人領袖。這次主要由大陸新移民挑梁發動的全國抗議行動,使年輕的華人移民對有關美國華裔切身利益的敏感度大大增強。
  硅谷華人新移民透過社交網絡平臺組織的游行抗議,在成熟公益組織的鼎力協助下,游行從策划到實施只用了短短5天,並獲得老移民團體的加盟支持和眾多華人民選官員的挺身。
  硅谷律師張馳是灣區游行的核心義工之一。這位1996年來美的大陸移民,看著15個月大的女兒和妻子肚中即將出生的二寶,“孩子在美國的未來的生存環境”的問題,他感到“沒有一件事比這件事更加重要了”,因此過去一周把工作放在一邊,全身心投入集會游行的協調工作中。
  目前,參與這次全美抗議行動的27個城市的華人代表正在醞釀成立一個網上華人聯盟,今後一旦再有辱華言論的出現,這個聯盟就會通過網絡發起全美規模的抗議示威。1
  
  美國眾議院18日全票通過一項《排華法案》道歉案,就1882年美國國會制定的這項歧視華人的法案向全體美國華人表示歉意。圖為當日力促此議案在國會通過的美國華裔眾議員趙美心(左3)在議案通過後與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主席薛海培(左2)等伸大拇指祝賀。中新社發 吳慶才 攝
  華人與主流社會之間缺乏溝通 導致辱華事件頻發
  在美國,種族歧視的言行時常發生,由於對華裔族群缺乏瞭解和選擇性失明,辱華事件也屢見不鮮,辱華“毒舌”層出不窮。
  辱華言論事件發生一個多月來,美國主流社會一直未予重視,多數主流媒體亦保持沉默。11月13日,美國白宮首次就該事件進行表態,稱ABC節目中的辱華言論不代表大部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如此國際性問題在一個月之後才出面表態,並且也沒有明確指出這些話是涉及侮辱和傷害性語言。
  由此可見,從美國公眾到政府,在對待此事的態度上均顯輕忽。在一些華人及評論人士眼中,這不僅與在美華人長期受主流社會歧視的歷史積澱,以及華人慣常的溫良忍讓的處世風格有關,更是華人平時不夠註重參政議政、爭取政治權利引致的後果之一。
  縱觀美國曆史,排華辱華是個頑固問題,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規定禁止華人移民美國,在美華人也不得歸化為美國公民;直到1943年這一法案才被廢除,2012年,美國國會正式為排華法案公開道歉。
  華裔雖然移民歷史悠久,但同主流社會缺乏充分溝通。早年的華裔移民,揣著“淘金夢”赴美,生活範圍多局限在唐人街,跟主流社會鮮少交流,不瞭解主流社會的思維習慣、文化習俗,甚至部分人雖然移民但同主流社會語言溝通都存在問題。這樣一個封閉的群體,在同主流社會產生交集的時候,自然容易受到歧視和排斥。
  華裔擺脫歧視仍長路漫漫 需積极參与社會政治事務
  根據美國最新研究報告估算,截至2013年4月,美國華人人口超過400萬,占美國總人口比例已超過1%,並且這一比例還在逐年增長,但華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與之相較並不匹配。
  ABC辱華事件讓華人再次反思本族裔在美國的社會地位問題。有評論認為,華人現在開始通過“請願”等方式達成自己的訴求,從把春節定為法定假日到此次針對“吉米•基梅爾秀”的抗議,都通過白宮網站、本地議員等表達自己的觀點。
  但若真想提高社會地位,華裔一定要積极參与到政治事務中去,通過經濟實力、參政能力等來改變自身軟弱的形象,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同時,需要加強同主流社會的交流和互相理解,提高自身維權意識。
  此外,在美華人社會構成多元,移民來自中國大陸、港澳、臺灣、東南亞等多地,各自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狀況、政治理念等存在差異。在面對歧視事件時不同人士會做出不同反應,在維權乃至爭取政治地位方面也會出現各自訴求。這也在客觀上造成在因應類似ABC辱華事件時,在華人內部會出現不同進退的狀況,未來在維權方面,如何能求同存異形成共識,也是華人社會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盤點美國近年辱華事件
  2012年2月5日,一名參加競選美國參議員的共和黨人在美式橄欖球“超級碗”賽事上打出一則以“中國從美國搶走‘飯碗’”為主題的競選廣告,在這則廣告中,一名亞裔女性說著蹩腳的英語嘲諷競爭對手。廣告中雖然沒有明指“中國”,但處處彰顯著中國元素。該廣告因涉嫌歧視亞裔,遭到美國各界抨擊。
  2011年5月11日,中文BBS未名空間的“化學版”一名網友揭發聖地亞哥加大(UCSD)化學教授Clifford Kubiak在其網頁上列出實驗室規定,其中一條是“Don’t believe anything the Chinaman says(不要相信任何中國佬的話)”。經校長介入調查,系方和校方做出道歉,Kubiak本人有沒有遭到懲罰卻不得而知。
  2008年4月9日,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時事評論主持人傑克•卡弗蒂(Jack Cafferty)在報道舊金山奧運火炬傳遞時大談中美關係。稱中國產品是垃圾(junk),還稱“他們與過去50年一直一樣,基本上是一幫暴民和匪徒(goons and thugs)。”事後,卡弗蒂聲稱自己不是針對美國華裔或中國人,而是針對中國政府。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8級大地震,好萊塢明星莎朗•斯通(Sharon Stone)卻對媒體稱,四川大地震是中國應得的報應(karma)。莎朗•斯通在中國抵制她出演的電影之後,做出了道歉。
  2007年4月5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在紐約的兩名電臺DJ,在節目中打電話到中國餐館惡作劇,先是嘲笑中國人不會開車,接著又說“想要一盤鮮蝦炒‘跳蚤’(shrimp fried lice)”(rice和lice音近,以此取笑中國人英文發音不標準)。甚至說出侮蔑亞洲女性的字眼。華人要求開除兩名主持人,但CBS僅對兩人做出停職處分。
  2006年1月24日,CBS洛杉磯電臺主持人Adam Carolla在節目中,調侃亞裔媒體表彰大會是個“笑話”,不斷以Ching-Chong來模仿頒獎人和受獎人的說話。Carolla最後做出道歉,並表示之前不知道Ching Chong之語含有種族侮辱之意。(完)   (原標題:辱華事件激發美華人政治覺醒 擺脫歧視仍長路漫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17ettgg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