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向於敏頒獎。新華社記者 馬占成/攝
  該獎項本次只授獎1人連續3年頒給軍工專家
  中共中央、國務院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出席大會併為獲獎代表頒獎。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張高麗主持大會。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於敏頒發獎勵證書,並同他熱情握手,表示祝賀。於敏是此次唯一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
  於敏是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每人獎金500萬元人民幣,此前已有袁隆平、王選、孫家棟、師昌緒等24位科學家先後獲此殊榮。獲獎時平均年齡為82.5歲,有15名獲獎者年齡在80歲以上。從2012年開始,最高科技獎已經連續3年頒發給了軍工專家。
  作為國家最高科技獎勵,這個獎項每年有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在2014年度、2002年度、2006年度都只有一名科學家獲得這份最高獎殊榮。
  ■授獎數量
  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18項成果、8位科技專家和1個外國組織。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人
  ▲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5項
  ▲國家技術發明獎70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67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2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26項、二等獎173項
  ▲授予7名外籍科學家和1個外國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重要獎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研發與應用”,該平臺被稱為“深水鑽井航母”
  “天河一號高效能計算機系統”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等3項成果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等26項成果
  ■落地
  北京收穫三成國家大獎
  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北京共有82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包括特等獎一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75項,占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2.3%。
  今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和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出自北京。象徵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的獲獎總數占全國授獎總數的三分之一,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實力凸顯。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連續三年出現空缺後,北京已連續兩個年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以清華大學張堯學院士為首的課題組完成的“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獲本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焦點人物
  於敏
  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寧河。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曾任該院副院長。
  唯一未曾留學的核武老科學家
  於敏是中國唯一未曾留學的研製核武器老科學家,從一頁白紙,到“氫彈之父”。“隱身”三十年,從一個神秘人物到兩彈元勛,如今走向中國科技的最高領獎台。
  獲贊中國“氫彈之父”
  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於敏第一個被授予由515克黃金鑄就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並代表科學家發言。
  “於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這是諾貝爾獎得主、丹麥核物理學家玻爾當年訪華時對於敏的評價。西方習慣將理論突破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稱為“××之父”,於敏認為“××之父”的稱呼不科學,說:“核武器的研製是集科學、技術、工程於一體的大科學系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取得現在的成績,我只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
  隱姓埋名近30年
  1967年6月17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佈了《新聞公報》:“我國在兩年零八個月時間內進行了五次核試驗之後,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人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創造了研製氫彈的世界紀錄。這背後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於敏。
  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後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於敏參加了接待。於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後,發表文章稱於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
  於敏沒有出過國,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於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於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於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一直到1988年,於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
  隱語:打只松鼠做標本
  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主要一個原因就在於計算的繁複。而當時中國的設備更無法可比,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於敏負責的氫彈設計。於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於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於敏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後,他當即給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於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裡去。”
  年老最愛看《紅樓夢》
  於敏雖然是一位大物理學家,但他最大的愛好,竟然是中國曆史、古典文學和京劇。他從小就會背不少古詩詞。如今,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個小時的時間來讀他喜歡的書。這些書包括《資治通鑒》、《史記》、《漢書》、《三國誌》、《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隔三岔五地,他還會去看上一次從小就愛看的京劇。
  他說,年輕時最愛看《三國演義》,年老了最愛看《紅樓夢》。
  客廳懸掛諸葛亮名句
  於敏家的客廳里懸掛著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於敏最欣賞的詩句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評價諸葛亮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了理想奮鬥終生,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道德楷模,最可貴的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記者稱他為諸葛亮式的人物,於敏說:“我比諸葛亮差遠了,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我只是螢火之光,怎能與皓月爭輝。”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韓娜  (原標題:兩彈功勛於敏獲最高科技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17ettgg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